媽媽手-狄奎凡氏症候群 (De Quervain Disease)/桃園媽媽手推
媽媽手,又稱狄奎凡氏症候群,學名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是指過度使用拇指或是手腕,造成伸拇短肌和外展拇長肌的腱鞘發炎,因包圍在肌腱外的腱鞘受到長時間摩擦導致發炎而增厚,讓肌腱滑動空間縮小受限,進而導致疼痛,更嚴重會造成肌腱沾黏,大拇指及手腕活動受限。
媽媽手的常見症狀
◉ 大拇指與手腕交接處容易產生疼痛或是持續疼痛
◉ 大拇指無法使力或是使力彎曲時會產生疼痛
◉ 常見合併上肢疼痛,如手肘、肩膀等疼痛
處置方法
◉ 急性期
◉ 冰敷、休息
◉ 輔具固定
◉ 醫師開立處方之消炎藥物
◉ 急慢性/慢性期
◉ 適當的伸展
◉ 重量由輕到重的肌力訓練
◉ 超音波
◉ 高能量雷射
◉ 如有沾黏,需要輕微的橫向按摩
運動教學
手腕橈側肌力訓練 |
握力訓練 |
手指伸肌訓練 |
◉ 肌力訓練原則以不痛或輕微疼痛為前提,在運動過程中疼痛感最好是3分以下(10分為最痛)
◉ 訓練阻力只需輕微的重量或是張力,不需要太過用力
◉ 每一回次數採用低主阻力、高次數,約15~20次。
◉ 一天約3~5回,建議初期訓練以3回為主,可以在做完訓練的隔天看看疼痛狀況,如果比較痛表示組數太多或是阻力太大,需要減量。如果疼痛狀況不明顯沒有惡化,請持續昨天的訓練量約3~5天後再加強訓練量。
結論
媽媽手在臨床上是蠻常見的症狀,常規的電療熱敷處置雖然能在急性期給予症狀上的緩解,但是如果手臂手腕力量不足、活動度不夠足以承受目前的工作型態或是活動需求,還是會導致反覆的發炎症狀,造成病人信心大減或是焦慮,導致不敢使力造成力量一直減少造成惡性循環。
所以適當的低阻力訓練能使局部組織循環增加並且使組織結構強化,等疼痛狀況緩解可以嘗試強度較高的肌力訓練,以應付運動或是工作所需,才能打破疼痛的循環。
仁士徒手的處置方法,是有計畫性與針對問題而去設計的處置,並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概念,而是以多方面的評估去尋找最合適處置方式。
有什麼問題或是建議,歡迎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