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疼痛處理的4階段/桃園肩關節治療,龜山區肩關節治療

第一階段:保護期

 

在疼痛較為嚴重或發炎的情形下,控制發炎是最重要的一步,控制的情況得宜,可以加速後續修復與運動,減少病程時間。在保護期主要的處理方式為:

1.控制發炎反應與促進修復:可施作很輕微的橫向按摩、減少發炎的儀器設施、冰敷,嚴重時可用輔具支撐休息。

2.教導患者正確的訊息:這期間須減少會刺激疼痛的動作,教導正確的姿勢及運動。

維持肌肉收縮能力與活動度:可以在不痛的角度下做主被動運動、定位收縮、穩定性運動,特別是旋轉肌群、肱二頭肌、肩胛骨肌群。

3.維持關節角度:在可接受的輕微疼痛下,保持關節的活動能力,預防沾黏。

4.提醒自己姿勢察覺:教導建立察覺自己姿勢並且提醒修正。

 

第二階段:動作控制時期

 

在發炎症狀控制後,此階段的主要目標放在促進修復、活動度的控制、肌耐力訓練。

1.促進組織的活動性:利用按摩手法促組織的活動能力,並且在各角度下進行等長收縮訓練。

2.修正關節運動軌跡與活動性:可利用關節鬆動術或動態關節鬆動術訓練活動品質。

3.建立肩關節周邊的軟組織平衡性:伸展按摩縮短的肌肉、強化肩胛骨穩定訓練、訓練旋轉肌群(特別是外轉肌群)。

4.訓練肌力與肌耐力:可在開放鏈/閉鎖鏈的姿勢下訓練交替的等長收縮,主要是針對肩胛骨各方向動作與肩胛肱盂關節的穩定。等肌力有一定程度,可開始建立動作協調性且給予次大阻力的動態訓練,時間維持1~3分鐘。

 

第三階段:功能恢復期

 

此階段標準是執行前期訓練動作時不會造成症狀加劇,此時可以開始建立功能預後的訓練。

1.建立更強的肌耐力:原本的肌耐力訓練可加長到3~5分鐘。

2.給予更高強度、高速度動作訓練:如繩梯訓練、跳箱、藥球、增強式訓練、重量訓練。

3.功能性訓練:漸進性的離心收縮訓練、各方向的加減速運動、模擬運動時的動作。

4.自我風險評估:需了解目前身體狀況以及運動後可能會產生的疼痛,以利日後姿勢修正與訓練強度的回饋。

 

第四階段:預防復發

 

肩關節是各類運動、日常生活很常見的疼痛問題,動作模式異常、姿勢不良是造成肩膀受傷的常見原因。如何預防疼痛再次發生就變得很重要。

1.在運動或是工作前給予肌肉、肌腱適當的按摩,之後進行等長阻力訓練,最後是關節全角度的伸展。

2.如果是重複性質的活動,建議中間需有休息時間或改變活動,減少壓力誘發疼痛的可能性。

3.維持良好姿勢與修正運動時的力學動作

4.進行新的運動前或原有動作還未適應時,應強化肌力與肌耐力。

 

結論

 

肩關節肌腱、肌肉的恢復時間依照嚴重程度大約落在6週至6個月左右,花最長的時間大多是在動作的控制與肌力訓練上。臨床上常見疼痛減少了但是動作模式還是異常卻急於恢復工作或是高強度運動,或是根本沒執行運動訓練,這樣不僅會使受傷組織強度不足容易復發,最糟的是會使疼痛不斷地循環造成組織撕裂甚至斷裂,導致需要開刀的地步。

 

身體恢復是需要時間慢慢累積,如同訓練一樣是一步一步慢慢達成,沒有速成方法,只有扎實確實的執行才能真正的恢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