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隧道症候群/桃園手腕治療,龜山手腕治療
腕隧道症候群 (Carpal Tunnel Syndrome)
腕隧道是由背側腕骨與掌側的橫腕韌帶所形成的空間,此空間有正中神經與手指屈肌肌腱共同走入,空間狹小使神經容易遭受壓迫。腕隧道症候群就是正中神經受到壓迫,造成感覺喪失及動作無力,會讓腕隧道空間減少或隧道內結構變大,都會壓迫到正中神經,導致神經壓迫、缺血和手指的神經症狀。
病因
l 滑液膜變厚
l 腱鞘結疤〔肌腱變性 (tendinosis)〕
l 重複、持續腕關節屈曲、伸直,或抓握活動,使肌腱長時間刺激、發炎和腫脹(肌腱炎)。
l 外傷(例如跌倒或腕關節受撞擊,腕骨或遠端橈骨骨折)、腕骨脫位或骨關節炎腫脹。
l 懷孕(荷爾蒙改變及水分滯留)
l 類風濕性關節炎或糖尿病都會使得腕隧道空間變狹小。
l 不當的腕關節姿勢(屈曲或伸直)、腕隧道受到持續的震動。
腕隧道症候群常見的表現
l 重複使用會讓手部疼痛增加。
l 大魚際肌及前兩條蚓狀肌漸進無力與萎縮。
l 正中神經支配區域的發炎或感覺喪失。
l 大拇指及第2、3 指的掌指關節與腕關節不靈活。
l 可能有交感神經變化。
l 錯誤的頭部前傾姿勢和頸椎活動度減少。
l 大拇指對掌的精細控制,像是扣鈕扣和操作小型物品能力變差。
l 手部感覺變差,動作不靈活。
l 睡眠障礙
腕隧道症候群非手術性處理
輕到中度症狀的病患,保守介入是朝盡可能減輕或去除致病因素考量包括:
l 保護神經:建議在夜間使用腕關節副木將其固定於正中姿勢讓腕隧道內壓力減少。
l 調整活動及病患教育:分辨錯誤的腕關節、頸椎和上肢姿勢及活動。
l 居家運動計畫:教導病患安全的居家運動計畫,並強調順應性的重要性,以降低神經與肌腱結構的壓力,納入脊椎和肩帶的姿勢性運動。
徒手處理方法
l 關節鬆動術:如果關節活動性受限,鬆動腕骨以增加腕隧道空間。
l 肌腱滑動運動(tendon-gliding exercises):教導病患肌腱滑動運動以鬆動外在肌腱,但需溫和執行以免腫脹加劇。
l 神經鬆動術:促進神經滑動能力,減少神經張力與壓力點,並且教導居家運動。
l 多角度的肌肉定位收縮(muscle-setting exercise):溫和多角度的肌肉定位收縮是初期可執行的阻力式運動,運動時不要誘發症狀。
l 強化肌力及耐力運動:加強近端穩定(肩關節)、姿勢強化(脊椎姿態)肌力與耐力運動(核心)。
l 手指靈敏度;當症狀不再被誘發出來後,可執行手指的精細動作訓練,以改善大魚際肌的使用。
l 教育:請病患監測手部容易誘發的動作,以及如何調整活動以減少神經受傷。通常持續的腕關節屈曲加尺側偏移,及重複性腕關節屈曲及伸直合併捏握及夾捏動作,是最會加強症狀的動作。
腕隧道症候群術後處理
如果保守治療若無法緩解神經症狀,可以選擇手術減壓方式來增加腕隨道的空間,連帶切除任何結疤的組織。若是術後有出現併發症,重點是傷口管理和衛教,包括適當的運動,活動限制和恢復活動。
立柱痛 (pillar pain)是一種不常見的併發症,是大魚際肌和小魚際肌有明顯的疼痛,疼痛隨著時間而減少,可以使用局部麻醉劑進行治療。
最大保護期 (2週內)
注意事項:術後前兩週避免腕關節主動屈曲、伸直。
l 傷口處理、控制水腫及疼痛。
l 主動肌腱滑動:肌腱滑動運動及神經滑動運動,避免腕隧道內沾黏的形成與動作限制。
l 周邊區域運動:整體手臂的活動能力需在術後前期就須加入進去。
中度及最小保護期(2~12週)
縫線約在兩週拆除,拆除後可以進行比較積極的復健,約12週能完全恢復活動。
建議的徒手操作包括:
l 結疤組織鬆動:對手掌筋膜及沾黏,進行軟組織鬆動,促進循環與延展能力。
l 漸近式神經鬆動: 症狀緩解且疤痕完全癒合後,開始對正中神經進行溫和的神經鬆動術
(手術後2-3週)。
l 肌力訓練:術後4週開始等長收縮運動,術後6週時進展到抓握及捏握運動,並以強調肌力、協調
性及耐力。
l 精細動作訓練:應盡早開始,建議動作包括用指腹到指腹、指尖到指尖及指尖到指腹的執握模式
拿起小東西、筷子使用、寫字等手部精細動作。
去敏感和感覺區辨再教育:隨著神經恢復有助於降低敏感性並重新定義病識感。利用不同的質地的物品、毛刷等向病患介紹神經恢復的進展,讓感覺不佳的區域恢復時可能會增加敏感性和疼痛感。症狀通常在1-6個月內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