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系列(一)結構與功能/桃園整脊,龜山整脊

脊椎系列(一)結構與功能

關節、肌肉或結締組織的損傷會產生錯誤姿勢,錯誤姿勢也會導致關節、肌肉及結締組織損傷,並產生不適與疼痛的症狀。肌骨骼的問題很多都來自於錯誤姿勢與不良習慣,或重複、持續活動所產生的壓力,而脊椎是最常出現問題的部位。

脊椎結構

脊椎包含33個椎體(vertebrae)(7個頸椎、12個胸椎、5個腰椎、5個融合的薦椎和3或4個尾椎)及脊椎之間的椎間盤,脊椎在胸椎和12對肋骨連接,頭顱和脊椎頂端形成枕寰關節 (occipital at-

las joint) 及脊椎與骨盆連接成薦骼關節 (sacroiliacjoint)。

脊椎功能

脊椎前側由椎體及椎間盤構成,爲脊椎中有承重及吸震的特性,椎間盤的大小會影響兩椎體間動作的幅度。後側由椎弓及小面關節組成,提供脊椎的滑動功能;小面關節的走向會影響脊椎動作方向;兩側橫突及後側棘突是提供肌肉的附著點並作為槓桿,可控制動作並提供脊椎穩定度。脊椎動畫

 

 

脊椎的動作

脊椎的動作可以有;屈曲、伸直、側彎、旋轉、前/後方剪力、側向剪力、壓迫/伸展。會影響脊椎動作的主要結構是小面關節的方向,利用下圖說明。

彎曲/伸直:頸椎與腰椎可以做出較大角度的動作,反觀胸椎活動角小。

側彎:頸、胸、腰椎側彎角度都差不多

旋轉:頸椎的c1/c2是主要做旋轉,c0/c1主要是做點頭的動作,其他頸椎、胸椎旋轉角度差不多,腰椎旋轉的角度其實很小。

小面關節的動作是依照上下接合的角度產生出來,所以當在做動作測試時,觀察哪些動作受限或是疼痛,可以提供治療師推斷是哪些椎段有問題,以利進一步測試。

 

環狀纖維 (annulus fibrosus):椎間盤外層是緻密結締組織的第一型(TypeI)環狀纖維形成,皆為相互平行且與脊椎呈60°到65°,相互交錯。因環狀纖維的方向,使得脊椎被牽拉、旋轉或彎曲時,環狀纖維可提供椎間盤足夠的抗張力能力。當纖維環經過過度的牽拉或擠壓時,纖維的強度會下降,造成髓核無法保持在中央,造成椎間盤突出或是纖維環破損。

 

髓核 (nucleus pulposus):在椎間盤中間的凝膠狀物質,正常存在椎間盤中央,但在腰椎會位於環狀纖維的較後側緣。健康的椎間盤可讓椎體與椎體間在負重下能有平均分布壓力的功能。髓核的特性也像海綿一樣,壓力減少時髓核就會吸收水分,而在受壓力時排出水分。所以椎間盤不正常受壓會因缺少水分產生脊椎之間的間隙狹窄,或因椎間盤退化造成脊椎的動作會被受限制等問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