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系列(二)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常見的問題

  1. 疲勞:脊椎反復性的動作或長時間保持特定姿勢,讓椎間盤受力的位置相同,久而久之會使椎間盤的纖維環產生裂隙,由於椎間盤缺少血液的供給,恢復速度較慢,即使椎間盤突出恢復了,但是強度還是比原本來得差,容易反覆發生疼痛。
  2. 外傷:一次性過大的外力或彎曲,造成椎間盤承受不住,產生裂隙。
  3. 中軸過度負荷:長時間或是過大的壓力造成壓迫性骨折或終板被破壞。
  4. 年齡:30~45歲是比較容易產生椎間盤突出的時候,此時椎間盤內的髓核雖然還有吸收水分的能力,但是之前長時間的疲勞負荷讓椎間盤強度下降,因此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或是破裂。
  5. 退化:髓核纖維化無法吸收水分,纖維環喪失正常排列或終板軟骨流失都會使退化加速。
  6. 脊椎的力學:椎間盤的問題會導致脊椎產生過大的動作,造成脊椎的不穩定導致力學的改變與壓力分布不均。

腰椎第四第五節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症狀的原因產生

 

由於椎間盤只有外圈的1/3有神經支配,所以不是所有的突出都會有症狀。

 

 

  1. 疼痛的原因:腫脹的椎間盤、組織壓迫到敏感的結構(韌帶、硬膜、周邊血管)或發炎產生的化學物質引起疼痛。
  2. 組織液滯留:長時間脊椎彎曲使脊椎在大角度下持續負荷,造成椎間盤內的液體被擠壓與韌帶潛變,立即恢復伸直狀態時,液體與韌帶無法快速的恢復到遠本狀態,造成類似於椎間盤損失傷的狀況(例如:久坐後馬上站來,但是脊椎無法伸直需要活動一下才可以站直)。
  3. 神經症狀:脊髓或神經根的壓迫會產生神經支配的區域動作無力、感覺異常。其他神經輻射痛、直膝抬腿角度變小、肌腱反射下降這些與問題,大多是肌肉筋膜、小面關節及椎間盤疼痛的轉移。

症狀的變化

症狀的變化取決於椎間盤突出的方向與大小

  1. 向後側或向外側是最常見,小程度的壓迫大多壓到後縱韌帶或神經根或硬膜,臨床表現為脊椎中間疼痛或是傳遞到臀部與大腿部位。
  2. 大範圍的後或外側突出會引發脊髓損傷的現象,如膀胱控制問題和肛門周邊感覺異常。
  3. 前側椎間盤突出發身比例較少,症狀為背痛但是沒有神經症狀
  4. 胸椎椎間盤突出比例很少,主要是胸椎的結構不容易造成突出,如果發生大多在胸椎1112節,會有脊隨壓迫的風險。

 

 

椎間盤受傷後的疼痛特色

 

  1. 不活動的狀態或是睡覺一晚後,疼痛逐漸增加,剛起床或是剛開始活動時疼痛比較明顯。
  2. 脊椎有彎曲動作時或咳嗽,疼痛會明顯增加
  3. 行走或是開始活動後症狀減緩,如果突出較大,減緩的程度會比較少。
  4. 急性發炎期,疼痛會一直存在擺什麼姿勢都不對。

 

腰椎椎間盤損傷的症狀

 

  1. 站立比較舒服,坐姿會產生疼痛
  2. 腰椎的前凸角度減少,甚至有側移的出現
  3. 腰椎前彎症狀增加或是轉移到臀腿部
  4. 腰椎後仰疼痛範圍變小、集中
  5. 直膝抬腿動作(30~60度)產生疼痛,表示硬膜滑動能力受限,但不代表壓迫到神經。
  6. 椎間盤突出會因動作的不同產生疼痛的增減,如果是椎間盤的破裂,疼痛不會因為動作而改變,此時服用消炎藥物是必須的。

 

頸椎椎間盤損傷的症狀

  1. 與腰椎相似,只是部位是在上肢。
  2. 會呈現頭部前傾姿勢(烏龜脖),產生防衛性收縮(頸部緊繃)或側彎到痛邊的對側。
  3. 頸部彎曲會使症狀往周邊延伸,頸部後縮症狀會集中。
  4. 徒手牽引可以減緩症狀或使症狀集中化
  5. 嚴重的壓迫會出現兩側的症狀、頸椎脊髓病變,像是步態異常、上運動神經元損傷、下肢肌肉無力或感覺異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