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前的熱身與柔軟度訓練的目的
運動前的熱身功能
熱身除了是讓身體更快進入到運動狀態之外,也能讓運動員在心理上有預期的準備,好的熱身設計包含體溫溫度的影響與非溫度的影響,熱身影響如下。
.加速主動肌與拮抗肌的收縮與放鬆
.改善力量產生與反應時間的比率
.改善肌力與爆發力
.降低肌肉與關節黏滯性
.增加氧氣傳送效率(波赫效應)
.增加活動肌群血流量
.增加代謝反應
.強化心理素質
熱身的運動的設計組成
傳統分為
.一般熱身:5~10分鐘的有氧運動,促進心律的增加、血流速度、肌肉溫度等。
.特殊熱身:在一般熱身後接著使用與運動相似的動作進行熱身,例如投擲類的運動,可強化旋轉肌群的訓練,慢跑或田徑類型會使用馬克操進行熱身。
熱身的目地是在比賽或運動時表現最大化與預防傷害,並且可以當作是訓練的一環,針對不同的短期、中期及長期計畫去做設計。
最常使用的設計方案是RAMP:提高(Raise)、活化(Activate)與鬆動(Mobilize)、強化(Potentiate)。
.提高(Raise):提高體溫、心跳率、血流量、減少關節黏滯性,利用較低的活動量與運動相似的動作進行熱身,而非傳統的有氧運動。
.活化(Activate)與鬆動(Mobilize):使用動態伸展、短暫靜態伸展與核心訓練活化核心與鬆動個關節的運動能力,並且選擇運動相關的動作去延伸。
.強化(Potentiate):此階段開始提高強度,並且針對不同的運動設計動作,強化速度、敏捷度、爆發力、肌力,最後銜接專項運動的技能訓練,達成熱身與訓練的銜接。
柔軟度訓練的目的
動作範圍(range of motion, ROM):可分為被動活動(PROM)與主動活動(AROM),PROM通常會大於AROM。不同的運動需要的角度也不盡相同,在設計訓練計畫時,須考量運動類型以及需求性,讓動作角度在合理的範圍下訓練,減少不必要的受傷風險,除非運動項目有特別的需求,才會需要在過大或過小的角度下訓練。
影響柔軟度的因素
.關節結構:結構不同,角度亦不同。
.年齡與性別:年輕大於老年人、女性大於男性。
.結締組織(肌肉、肌腱、筋膜):緊繃、沾黏會影響組織的延展能力。
.伸展的耐受力能力。
.神經控制:中樞神經系統、反射會影響動作的表現。
.阻力訓練:阻力訓練需主動肌與拮抗肌共同融入,角度才能完整表現。
.肌肉的體積:肌肉體積會影響動作表現,需考量運動的需求性,改變阻力訓練的設計。
.日常活動程度:低活動度者,關節活動能力較差。
何時伸展?次數與頻率?
何時伸展?
.訓練或賽後5~10分鐘內。因肌肉溫度還較高,較利於肌肉與肌腱的伸展,減少延遲性肌肉酸痛。但是,如果在伸展的過程中有撕裂感疼痛產生或肌肉肌腱有受傷,應暫時停止伸展動作。
.活動角度太差,需要特別增加伸展時。在特別需要實施伸展前,最好應先讓肌肉的溫度上升,這樣在伸展時可以減少不適感。
伸展的劑量?
使用靜態伸展,持續時間15~30秒,每次3~5次,一週至少2次,持續五週以上。在伸展的同時,感覺應該是緊繃感(稍有不適)但不應該疼痛,動作緩慢、配合呼吸。
伸展的種類
.靜態伸展:伸展緩慢,伸拉到底持續15~30秒,會有緊繃感(稍有不適)不產生疼痛。靜態伸展傷害低於彈震式伸展,適當的力道對於柔軟度的改善很合適。
.彈震式伸展:利用彈震的方式伸展肌肉,此方法操作時需要注意力道與延伸角度,過大的彈震容易使肌肉觸發牽張反射造成肌肉無法放鬆造成傷害。
.動態伸展:此伸展方式是使用與運動模式類似的動作去做伸展,是主動增加動態角度,適用於熱身時使用。
.本體身經促進伸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stretch, PNF):利用主動肌與拮抗肌交互抑制作用來達到放鬆效果,三種方式都以伸展腿後肌為例子
- Hold-relax:先將腿後肌伸展至緊繃感後保持伸展約10秒,接這輔助員給予指令,「撐住不要被我推動」,做等長收縮6秒,再被動伸展30秒。(等長收縮收)
- Contract-relax:跟hold-relax類似,差別在於contract-relax會有角度的產生,「膝蓋往下壓」,保持6~8秒,放鬆後推進到新的角度,在執行一次。(等張收縮)
- Hold-relax with agonist contraction:與hold-relax前面相同,先做等長收縮後,接著主動把腳伸展到更大的角度,再做一次等長收縮。
總結
熱身與伸展是執行運動前重要的項目,選擇與運動相關性的高的動作進行熱身與伸展,可以給運動員心理上的信心與生理上的準備、減少疲勞、預防傷害,良好的運動設計需針對不同運動員的年齡、運動需求、病史、性別做出不同的設計與建議,才可符合運動員的需求。